首先,创业公司意味着风险。创业本身就是九死一生的挑战,从直观数据来看,我国中小企业平均寿命约 3 年,成立满 3 年仍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仅占三分之一(数据来源:中国人民银行、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编《中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报告(2018)》)
换句话说,70% 的创业公司活不过 3 年。因此,风险是创业绕不开的底色。
高风险往往伴随高回报的可能性。创业公司的回报大致有四类:
  • 1)物质财富回报:例如幸运获得原始股,项目发展顺利且遇到厚道的老板,通过上市或回购实现财务自由,或是积累可观财富;
  • 2)职业身份跃迁:比如连续数月或数年成为顶级销售,遇到重视忠诚度而非管理背景的老板,从主管到经理、总监连级晋升,不到 30 岁便成为大区负责人;
  • 3)复合能力提升:即便没有物质回报和职位晋升,却因一人承担多岗位工作,在人才市场成为 “多面手”,竞争力显著增强;
  • 4)人脉资源积累:结识志同道合的伙伴,为下一次创业埋下伏笔 —— 创业如同成瘾,连续创业者往往乐此不疲。 创业还意味着全情投入。
我常说,创业并非最优选择,通常只有两种人会踏上这条路:要么走投无路,要么财富充裕。
前者抱着 “不成功便成仁” 的决心,后者因热爱而甘愿付出。 如何看待创业风险?有个或许令人意外的排序:法人创业者>法人>大股东创业者>合伙人>打工人。作为法人创业者,公司盈利时未必是最大受益者,但若负债或面临法律风险,必定是责任最重的人,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。
这看似荒诞,却是法人创业者的无奈 —— 公司是自己的,无论对错,后果都需独自承担。
打工人同样面临风险,但若公司倒闭、老板无力支付赔偿,员工往往陷入 “告与不告” 的困境。曾有这样一件事:2022 年某阶段,我作为创始人坚持全额发放员工工资和社保,却要求创始团队仅缴纳五险一金、暂停发放薪资。然而当危机结束,有员工竟提出加薪诉求。我理解员工想多赚钱的心情,但员工很难体会老板的压力 —— 个体考虑的是每月增加一两千元收入,老板却要计算群体成本增加的倍数(如薪资 + 1.3 倍五险一金)、业绩需增长多少才能覆盖支出、何时能偿还合伙人的垫资、年末财报是否盈利,甚至自己能否拿点钱过年。现实就是如此:许多创业公司年收入 300 万,员工成本占 50%,税费扣除 10%-20%,最终老板到手可能比员工还少。
这也解释了为何 “一人公司” 悄然流行 —— 年收入 50 万,缴税约 10 万,扣除成本后净收入约 40 万。但即便如此,又有多少人能做到?

如何判断是否加入创业团队?

第一步,自我评估:

  • 1)是否清楚并接受创业的风险?
  • 2)是否理解项目带来的价值与负担,并愿意承担负担、追求价值?
  • 3)能否说服家人支持自己承担风险?

第二步,评估项目:

  • 1)创始人是否可靠?可通过其过往经历、沟通方式判断;
  • 2)即便不信任创始人的承诺,是否仍能专注自我价值的实现?
  • 3)项目商业模式是否清晰,自己是否认可?

第三步,价值思考:

  • 1)能否以合伙人心态全力投入?
  • 2)若创始人承诺落空,是否敢以经历和能力为赌注,挑战新领域? 最后,设定止损机制:
  • 3)明确何时该要求更高回报;
  • 4)若回报未兑现,如何应对;
  • 5)设定退出底线,何时该及时止损。 想清楚这些问题,才算做好了加入创业团队的准备。
结语: 常有朋友说,道理都懂,却难以践行。人性本就难以完全理性。以我为例,理智上知道如何盈利,却无法为赚钱放弃原则 —— 或许是 “士大夫心态” 作祟,既想获利,又求名声。
有人问我为何不效仿他人激进宣发,我只能苦笑:有些坎,自己过不去。 “认知决定财富” 虽是老生常谈,却揭露本质。作为咨询师,我期待每个人都能突破认知局限 —— 即便暂时做不到,也要先认清自己的边界。毕竟,有些事,仅凭自己永远想不明白。